您现在的位置:跳过导航链接首页 > 医院概况 > 历史足迹
历史足迹
  • 医院前身新町分院
  • 普济医院
  • 70年代院貌
  • 医院旧门诊楼
  • 1986年新建的主体12层病房大楼
  • 1993年启用的门诊楼
  • 2006年建成的东院门诊病房综合楼
杏林耕耘近百年 薪火相传谱写华章

  忆当年,从1916年建筑面积仅两千多平米的小医院,到现在四个院区集团化发展、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大型医院集团,一代代精于医道、善于谋略、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市立人,孜孜以求、殚精竭虑,默默耕耘,薪火相传,使市立医院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艰苦创业、曲折前行,深根厚积,跨越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华彩蜕变。


时间的里程碑上镌刻下精彩瞬间

   
  峥嵘岁月,风雨历程。医院发展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值得我们铭记,正是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节点的不断积淀,使市立医院一步步壮大、发展,定格成永恒的记录。

  悠久的历史是市立人的骄傲。市立医院发轫于1916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将叶樱町分院和海泊町分院合并,称新町分院,这便是市立医院的前身。建筑面积仅为2703.49平方米,开设床位仅155张,功能、设施极其单一。后来,日本又在新町医院旁新建普济医院(今绿怡苑);1921年,普济医院与新町分院合并,改称胶奥商埠    普济医院;1931年1月,医院定名为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

  历尽了岁月的摧残和磨砺,1949年,医院由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开始了他新的发展时期。通过政治学习、组织整顿、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医院开始走向正轨。1954年,重新开设妇产科、小儿科,全面贯彻保护性医疗制度,推行苏联的组织疗法、睡眠疗法、封闭疗法等先进经验。1956年,开设中医科,那时已有医疗器械22种、132件。1959年,建立第一个科学研究室,下设9个研究小组……各科室逐渐建立、完善,并逐步发展成为当时胶东半岛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医院。

  1978年,改革的春风为曲折前行中的市立医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中共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委员会和各项制度恢复后,全院上下形成了安定、团结、奋发向上的大好局面,市立人专心搞医院建设和发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开展,完成27项科研项目,并有1项获山东省、青岛市成果奖。1980年,医院购置了人工心肺机、心动机能诊断仪、心电图机、γ-谱仪、荧光显微镜等医疗仪器和设备,使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此后的几年里,医院硬件配备逐渐改善,管理水平也逐步提高。

  1983年,经过多年论证和筹备的新病房大楼正式破土动工,为彻底改善医疗环境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医院还购置了800毫安X光机、B型超声诊断等大型医疗设施,使医院诊疗环境进一步更新,医疗技术也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1986年12月20日,主体12层的病房楼正式落成启用,医疗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床位由350张扩至600张。在这座高楼的楼顶完成了青岛市第一次海上救援医疗机构楼顶降落演练。而这栋高楼不仅成了市立医院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了胶州路、热河路一带的地标建筑。

  追求卓越的市立人,从来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考虑病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加大,1993年,建筑面积17961平方米的市立医院新门诊楼落成启用,住院床位由600张增至700张,病人再也不用挤在狭小的诊室里就诊,这成为当时城乡就医差别的一个最重要标志。令我们自豪的是,1994年,市立医院以全省地市级医院最高分通过评审,成为市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如果说前面的里程碑上镌刻的是“跨越”,那麽1994年至今的那块历程碑上应该重重地刻上“腾飞”二字。

 

  上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医疗体制改革,倡导把医院由政府主导转而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推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快速发展、壮大中的市立医院,同样面临着空间狭小、高端人才短缺等制约因素。在获得上级部门同意后,市立医院抓住时机,从1998年开始,通过兼并重组、资产置换等方式,先后合并了青岛市皮肤病防治院、青岛市北九水疗养院、青岛市东部医院和青岛市人民医院等8个医疗单位。当时,南京鼓楼医院的“鼓楼”模式、上海瑞金医院的“瑞金”模式和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的市立模式,备受全国关注。我院以兼并合并为主的集团化模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主持召开了医疗改革现场会,并亲临我院实地考察。他参观了我们的病房楼和医疗救护工作,并对我院的急救绿色通道、扶贫病房和集团化运作模式赞赏有加。

  2006年9月,医院东院门诊病房楼的正式启用,标志着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形成了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东院、青岛市皮肤病防治院、青岛市北九水疗养院四个院一体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集团架构。“十一五”时期,集团在规模、学科建设、市场影响及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奠定了在全市医疗卫生行业的龙头地位,并跃居省内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前列。至此,医院建筑面积22.3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000张,在职职工3300多人。
      

学科、人才、科研并重  创造医学佳话            

    
  历代管理者深知:医疗技术水平始终是医院发展的“火车头”。秉承“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理念,足够的重视和强大的支持,使医院学科、人才、科研齐发展,共同拉动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快速向前发展。

 

  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条件下,市立人凭借勤劳和智慧不断钻研、探索,在岛城、乃至世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佳话。1953年,完成了喉全切并食管切除、颈淋巴清扫术,轰动岛城医疗界;1957年,成功施行了青岛市首例二尖瓣闭式分离术,成为青岛市心脏病治疗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1959年,成功抢救青岛市首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并在山东省首创“皮浆植皮法”;1973年,王训颎等编著的《胆石症》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为胆石的成因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受到国内外业界的瞩目。1978年—1986年,医院先后成功开展了首例体内埋藏心脏起博器安装、快速异位心律急症电转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窥镜检查等高新技术,肝胆外科对门脉高压症病人施行脾切除加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获得成功。

  近年来,医院充分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利用市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先后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0余人,培养出多名省市级的医学领军人才,打造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骨关节外科、心脏中心、口腔中心、普外科等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老年病科等6个青岛市重点学科,妇科微创专业等7个青岛市特色专业;并建立了青岛市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医学检验和临床药学等四个研究中心,拥有四个青岛市常见病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国际卫生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紧盯医疗技术前沿,开展冠心病、先心病、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高位胆管癌和肝癌手术、超声刀肿瘤消融术、腹腔镜、胸腔镜、椎间盘镜和关节镜等微创手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皮瓣与骨移植、干细胞移植及眼后节玻璃体切割、准分子激光手术等各种高难技术项目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良好的支撑收获的还有累累科研硕果。医院近十年获各级各类科研资助项目近400项,上级资助超过2500万元;省市级科研获奖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攀升;发表的中华级论文、SCI收录论文、各类国家专利数量年年有新高。近年来出版专著166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就有104部,在全国同级医院中位居前列,正因为如此,人民卫生出版社将全国首家翻译出版中心落户在市立医院,这对于提升青岛市乃至本地区在医学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在市立医院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也标志着市立医院的科研层次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创新”为发展的“火车头” 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不断激发着市立人的创新热情。

 

“扶贫病房”帮贫助困

  作为公立医院,在满足普通市民就医的同时,医院并没忘记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疑难病症病人,1995年6月我院设立了“扶贫病房”,主要收治每年度市政府公布的困难企业的职工、无固定生活收入和贫困农村的疑难疾病病人,这些病人在医院可以享受免费护理、治疗费减半、住院费优惠25%、五种大型检查优惠等政策。这里很快成为城市贫困企业、贫困职工和周边区县贫困人群,少花钱、治疗多年不愈顽疾的最佳就医选择,累计为这些病人减免各种费用几百万元。此举受到卫生部、卫生厅等各级部门的肯定,经验在全国兄弟医院推广。

“绿色通道”畅通诊疗

  1997年初,医院提出了“急救生命绿色通道”的理念,在青岛市率先开展了挂号、抢救、交款、取药一条龙的便民措施,并配套制订了相关规定,解决了急诊病人在救治过程中的不合理流程问题,这一举措被列为1997年青岛市卫生系统三项重大举措之一,并在青岛市各级医院推广,10年来,有100余万病人受益于这条通道。

“分级管理” 为手术加上“保险锁”

  为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手术质量,规范各级医师的诊疗行为,2006年开始,我院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手术分级管理,完成对全院手术的分级,形成完善的工作流程,取得了成熟的工作经验。2009年继续实施手术分级管理的调整,取得显著效果,形成了医院在手术分级管理工作中的鲜明特色。在当年“医疗质量万里行”督导检查及其后各年度的医疗工作检查中,医院的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得到省、市检查组的高度肯定。

“中心制”管理提高疾病诊治率

  2006年,医院开始探索实施学科“中心制”管理模式,实行多学科的统一管理与院区间相同学科的统一管理。经过5年运行,“中心制”科室取得长足发展,心脏中心、口腔中心、泌尿外科成为青岛市重点学科,药学部成为青岛市特色专科,并成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2011年,医院又稳步推出脑科中心、泌尿外科中心、胸外科微创治疗中心等8个医学中心。“中心制”的管理实现了集团内部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学科综合竞争力,推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为大型综合性医院集团在科室管理上探索了成功的经验。

“专病门诊”方便病人就诊

  为提高门诊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医院的多学科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2009年,医院相继开设了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进行综合治疗为特色的“专病门诊”,突出了门诊医疗服务特色。2010年,又推出了“癫痫病门诊”、“男科门诊”、“肩关节病门诊”、“戒烟门诊”等40多个专病门诊,为群众更有针对性地就医提供了便利,为学科市场影响与专家知名度的提高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创新护理管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温馨服务

  护理服务是市立医院医疗服务的一个亮点,长期以来,在全市卫生行业保持引领地位。从“整体护理”、“5S护理”,到“星级护士”评选,医院通过护理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促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病人。2006年实行“QC”小组品质改善管理,2008年开展“关爱病人,关注细节,我参与,我创新”主题活动,倡导换位思考,创新服务,每年征集护理创新50-70项,护理实用新型专利达11项。首批“山东省护理服务示范病房”、“青岛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等荣誉称号收入囊中。2010年,医院在全市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各科围绕病人需要,调整工作流程、规范护理操作、创新护理服务,东院内分泌科被评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科室”,本部骨科被评为山东省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13个科室被评为青岛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

服务为民,打造一片 百姓心目中的“生命绿洲”


 进入二十一世纪,当这艘庞大的医疗航母整装起步之际,医院领导集体敏锐地洞察到助推医院发展的外在动力——品牌文化建设。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2002年,医院不断加强文化整合与提升,统一优化职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优秀文化元素得到最充分的碰撞和交融。希望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凝聚员工思想、提高员工素质、展现医院形象、扩大医院社会影响,打造核心竞争力。

  医院把握内涵、正确定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征集员工建议,最后总结提炼出“救死扶伤,奉献社会”的医院宗旨、“仁爱、和谐、奉献、卓越”的医院精神、“分秒必争,精益求精”的医院作风和“服务无缝隙,医患零距离”的服务理念等一系列具有“市立”特色的文化理念。确立了“生命绿洲”这一体现行业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服务品牌。

  在“生命绿洲”这一主导品牌的统领和带动下,医院各科室陆续推出“以爱补心”(心外科)、“一检真情”(检验科)、“生命摇篮”(产科)等近百个各具特色的“小品牌”,形成了一个“主+多”的服务品牌集群,展现出一个百花争艳的品牌文化景象,其中13个科室品牌获得局级以上优秀服务品牌称号。

  为丰富“生命绿洲”服务品牌的内涵,医院转变服务模式,换位思考,通过建立“放心病房”、实施“无缝隙护理”、推行“一站式服务”、推广“贾慧卿护理组”经验、开展“以爱补心”行动以及“创新服务举措”评审等实实在在的措施,从细节服务入手,优化服务流程、改良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医院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对服务品牌“生命绿洲”的精心雕琢。医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势头和夺人耳目的崭新精神风貌。

  生命绿洲”服务品牌先后荣获青岛市服务名牌、青岛市服务业十大品牌文化和山东省服务名牌等荣誉称号。医院近几年也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创新奖等20余项荣誉。

 

  品牌的背后,是市立人拳拳的亲民、爱民之心。“扶贫病房”、“专病门诊”、“生命急救绿色通道”、“以爱补心”行动无不彰显着“生命绿洲”的亲民、爱民之心,它要用这些亲民举措,肥沃这片滋养自身的土壤,从而壮大成百姓心目中救死扶伤的安全绿洲、百姓放心的健康绿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绿洲。

 

  作为青岛市属最大的医疗机构,每当重特大事件发生,需要医疗救援的时候,医院总会在第一时间派出救治经验最丰富的专家,这支敢打硬仗的医疗队也总是活跃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1989年黄岛油库大火、1998年江西九江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非典”……在救死扶伤的生死时刻,市立医院医护人员用精湛的技术和博大的爱心,打造着这个为民服务的品牌——“生命绿洲”!

  2008年,肩负奥帆赛、残奥赛定点医院重任的市立医院,在一次次重大考验面前,一次次交出了完美答卷。4月28日“胶济铁路列车事故”,医院在担负国际残疾人帆船赛医疗保障任务的同时,先后选派出两批医疗救援专家组,奔赴一线参加现场医疗救援,累计救治伤员150余名,在两院区开辟专用病房,安置25名重伤员,履行了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市立人第一时间捐款30余万元向灾区同胞传递温情,并迅速开设专区接受安置出川伤员、派出援川医疗队赴重灾区支援医疗,高超的诊疗、亲人般的护理和照顾、家一般的住院环境,及社会各界志愿者及热心人士的关爱,使12位伤员及其家属在“爱”的包围下身心恢复健康,使生命在市立医院得到延续。他们用实际行动让“仁爱、和谐、奉献、卓越”的市立精神再次升华,用真情雕琢着百姓心里的医疗品牌“生命绿洲”。

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大型医院集团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市立人一向高瞻远瞩,不做井底之蛙,坚持世界的眼光,国际化定位,艰苦卓绝,与时俱进,在向国际化大型医院集团的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ISO9001成就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2004年,医院开展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6月,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实施得到了中鉴质量认证责任有限公司专家组的肯定,顺利通过认证,获得ISO9001:2000质量管理证书。我院是青岛市第一家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论证的三级甲等医院。此后,医院依据该体系标准持续、有效地改进,并顺利通过了第二次、第三次监督审核,极大规范了医院的管理工作,使医院质量管理达到了国际标准,奠定了医院国际化发展的质量基础。

乘着科技的翅膀  信息化助推国际化 

  为提高医院管理的科学性、现代化、国际化水平,1998年开始,医院就开始进行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全面建设,包含门诊挂号、门诊收费、门诊药房、住院登记、住院结算、药库、护士工作站、收费管理、病案管理等系统,于1999年6月份正式开通实施。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建立了以临床应用为主线、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覆盖远程访问、体检、触摸屏查询、医保、新农合等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无纸化。2009年,医院开始着手集团内门诊及住院医生工作站,拟建立以医生工作站为载体的、涵盖电子病历、合理用药、处方监控、电子申请单、无纸化工作流等的综合性信息平台。2006年8月PACS系统的建成,为临床科室医生工作站教学和远程会诊系统提供了标准数字化影像,实现了放射科、超声、内窥镜、病理和核医学等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影像信息的实时共享。医院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建立国际门诊  专为国际友人服务

  处身蜚声国际的旅游城市,医院以敏锐的眼光觉察到国际友人的医疗需求,创建了山东省第一个国际门诊。由13名中国医护人员和长期聘任的美国、韩国医师组成,通过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实施分层次、分团队管理,以建设新型的高素质涉外服务团队为目标,提升团队综合服务层次,该门诊已为96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提供了7万余人次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医疗服务,成功抢救了近百名外籍危重患者。凭借专业优势、语言优势以及国际化服务水平,他们还承担奥帆赛、残奥帆赛、克利伯帆船环球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等各项重大国际赛事的医疗保障,成为我院与世界对话的一个窗口。

合作交流 开放办院 走向世界舞台

  近百年的历程,市立医院坚持眼光放诸高端,脚步紧跟前沿,通过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医院各方面发展与世界握手。特别是近年来,不仅拓展了友好医院的范围、增加了中外交流的频次,还逐渐从短期互访过渡到现在的联合培养中青年业务骨干、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共同组建优势学科等实质性交流,对医院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截止目前,医院共与亚洲、欧洲、美洲的11所医疗机构和大学建立友好医院关系,与1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项目合作。2011年与美国纽约大学康复医学研究所建成我市第一所中美合作的运动医学康复中心,与美国德克萨斯心脏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近年来,市立医院共聘请了德国、美国等国家的16位专家为客座教授来院指导工作,另有120多位专业教授来院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十一五”期间,市立医院启动实施了“百名青年骨干医师国外培训项目”,完成102名青年骨干医师的国外培训,医院还接收美国、德国等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医学生和进修生来院学习。“开放办院”的政策为医院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借助奥运东风  与国际化诊疗接轨

  2007年4月29日,市立医院凭借规范的医疗管理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岛城综合性医院中脱颖而出,被确认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定点医院,医院从此实现了他的百年奥运梦想。然而,这一使命意味着医院在赛事期间将要接诊来自五大洲的运动员和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观光客,要真正为国际友人做好医疗保障,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国际化的奥运服务模式。

  濒临奥帆基地,占地160余亩,拥有建筑面积87300平方米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科室齐全、环境优雅的门诊、病房综合楼……医院的就诊环境和硬件设施堪称国际一流了,可是这样就能满足病人的就诊要求了吗?为了奥运这个百年梦想,医院一直在坚持以国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在2006和2007年的两届国际帆船赛和两届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医疗保障中,积累了足够的大型国际赛事医疗保障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工作流程。

  至2008年市立医院奥运医疗保障正式启动时,医院已成功探索出赛事医疗保障专项工作方案,开辟奥帆赛专用通道,设置专用诊疗区域,组建专用医疗团队,开辟专用窗口,设计专门的服务流程、专用服务标志、专用医疗文书,推行专项服务模式和专门的药品管理制度的“七专”服务模式,它使参赛人员在短时间内得到最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丝毫不影响市民就诊的医疗质量,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有力的验证。再加上急诊、门诊和病房三部分组成的奥帆赛接诊区、国际门诊、运动医学康复中心和远程医学会诊中心……奥帆赛/残奥帆赛结束时,医院圆满完成了310人次的接诊,并成功救治了一名心源性猝死的意大利代表队成员。前来视察的国际残奥委会主席Philip  Craven和国际奥委会医学与科学部主任Patrick Schamasch不约而同地向中外媒体表示:我们看到了一所高科技的医院,看到了一支非常优秀的接诊团队。

  百年奥运不仅让使医院院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赞誉,这一使命所产生的奥运效应和奥运后效应已然成了医院国际化发展的助推器,使医院在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中实现了由“跨越式发展”到“腾飞”的华丽蜕变。

(文化宣传部  刘芳)


Copyright©青岛市市立医院(集团)
鲁ICP备09051934号
医院邮箱:qdsslyybgs@qd.shandong.cn
技术支持:365健康在线
Baidu
map